100年|黃岡黨史故事:從黃岡走出的3支主力紅軍
黃岡從1927年黃麻起義至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,不僅武裝鬥争不斷,而且從這裡先後走出了三支主力紅軍,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,推翻蔣家王朝的統治,為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,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紅四方面軍
紅四方面軍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、從激烈階級鬥争和數年革命戰争中成長、鍛煉出來的一支人民軍隊,是紅軍三大主力之一。
1931年11月7日,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于黃安(今紅安)七裡坪成立。下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。紅四軍軍部改為方面軍總部,所轄各師歸總部直接指揮,徐向前任方面軍總指揮,陳昌浩任政委,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。
紅四方面軍成立後,首先發起了黃安戰役。方面軍采取圍點打援的方法,曆時43天,活捉黃安城守敵師長趙冠英,殲敵15000餘人,其中俘敵近萬人。黃安戰役後,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。在随後進行的商潢、蘇家埠、潢光三大戰役中,紅四方面軍均獲得大捷,收複了商城以西、潢川和光山以南的廣大地區,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獲得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。
1932年10月,紅四方面軍向陝南、川北進行戰略轉移,川北戰役勝利後,紅四方面軍在川陝站住腳跟。1933年6月底,紅四方面軍将所轄4個師升格為4個軍。川陝邊區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改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。主席張國焘,副主席陳昌浩、徐向前,參謀長曾中生。紅四方面軍則由徐向前任總指揮,陳昌浩任政委,王樹聲任副總指揮,陳昌浩兼任總政治部主任。
1935年3月,為了實現川陝甘計劃和策應中央紅軍行動,紅四方面軍北擊陝南,回擊川北,勝利渡過了嘉陵江,創造了紅軍大兵團強渡江河的模範戰例。此後紅四方面軍離開川陝根據地繼續西進,開始了萬裡長征。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到1936年10月,曆時19個月,終于勝利結束長征,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勝利大會師。
1937年8月25日,中央軍委根據我黨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,宣布将西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,紅四方面軍之第四軍、第三十ー軍、總指揮部和陝北紅軍一部改編為一二九師。9月30日,一二九師從陝西省富平縣莊裡鎮出發,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,開赴華北戰場,投入到偉大的抗日戰争。
紅二十五軍
1932年10月12日,中共鄂豫皖分局和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去後,11月29日,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黃安檀樹崗召開最高軍事幹部會議,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。重建的紅二十五軍由原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的2個團和紅二十七軍的3個團組成。軍長吳煥先,政委王平章,全軍約7000人。紅二十五軍大膽靈活地開展遊擊戰争,取得了長嶺崗、太湖等戰鬥的勝利,恢複和開辟了朱堂店和陶家河兩塊根據地,打破了國民黨3個月“圍剿”計劃。
1934年11月,由程子華任軍長,吳煥先任政委,徐海東任副軍長的紅二十五軍打着“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”的旗幟,長驅1800餘裡,于12月8日進入陝南,勝利完成了第一次戰略轉移。
紅二十八軍
1934年11月,鄂豫皖蘇區的紅二十五軍奉命實行戰略轉移。1935年2月,省委決定将分散在鄂豫皖各地的紅軍遊擊隊集中起來,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,全軍1400餘人,高敬亭任政委(未配軍長),統一領導鄂豫皖蘇區的黨政軍工作。重建後的紅二十八軍,始終堅守在鄂豫皖蘇區,進行艱苦卓絕的遊擊戰争。它是中國工農紅軍主カ長征北上後,唯一成建制地留在南方堅持鬥争的紅軍部隊。在極其殘醋的戰争環境裡,在長達3年多的時期裡,紅二十八軍以不足2000的兵力,轉戰于鄂豫皖邊區的崇山峻嶺,不但未被消滅,反而越戰越強,逐漸鍛煉成長為一支拖不垮、打不散的紅軍主力部隊。
1937年7月7日,抗日戰争爆發。7月27日,紅二十八軍與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達成停止内戰、一緻抗日的協議。12月底,高敬亭、肖望東代表紅二十八軍到漢口八路軍辦事處,參加中共中央長江局召開的部隊改編會議,确定紅二十八軍和大别山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。
1937年12月,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。随後,四支隊宣告成立。支隊司令員高敬亭,參謀長林維先,政治部主任肖望東,下轄4個團共3100餘人,是新四軍4個支隊中人數最多,裝備最好,唯一一個由成建制紅軍部隊改編而成的部隊。
3月8日,四支隊在七裡坪召開東進誓師大會,之後開赴皖中抗日前線。